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劳动部、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企业工资改革适当解决部分企业工资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04:47:23  浏览:904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劳动部、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企业工资改革适当解决部分企业工资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劳动部 财政部 国家经贸委


劳动部、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企业工资改革适当解决部分企业工资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劳动部、财政部、国家经贸委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厅(局)、财政厅(局)、经贸委(厅),国务院有关部门:
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保证国家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出台,保持社会稳定,根据中央对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总体安排,并综合考虑物价上涨和各种社会因素,现对深化企业工资改革,适当解决部分企业工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请结合地区、部门所属企业的具
体情况贯彻执行。
一、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既要以市场为取向,坚持宏观调控、内部分配企业自主的指导思想,不断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适应企业特点的工资制度和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又要搞好分级分类管理和工资水平的综合平衡,保障
职工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到较大影响。
二、全面实行动态调控的弹性工资计划,各地区、部门在国家核定的弹性工资计划内,妥善安排企业增资工作,对部分困难企业,区别不同情况,适当核增工资总额。
对1993年职工人均货币工资增长低于当地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涨的企业,可从1994年1月起,在人均月增资50元以内,适当核增工资总额。
核增的工资总额,在企业成本中列支。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当年在挂钩工资基数外单列,从第二年起纳入挂钩工资总额基数;实行工资总额包干的企业核增包干工资基数;实行工资计划管理的企业核增工资计划数。
经营性亏损企业在没有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扭亏任务前,暂不核增工资总额,扭亏任务完成后,核增工资逐步到位。特殊困难企业欠付工资问题按国办发〔1993〕76号文精神执行。
三、经批准增加的工资总额,由企业自主确定具体使用办法,可以用于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岗位技能工资等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工资制度;也可以结合贯彻落实“两则”精神,调整工资收入结构,逐步把各种津贴、补贴、奖金和工资外收入纳入工资总额管理范围,调整企业职工的工
资标准,建立职工考核增资办法。企业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不搞平均分配,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合理拉开分配差距。
四、适当核增部分企业工资总额的工作,地方所属的企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提出具体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劳动部备案;中央所属企业由各部门、总公司提出具体意见,报劳动部、财政部审核批准执行。



1994年2月8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执行《无线电管理规则》的具体规定

山东省革委会 山东省军区


关于执行《无线电管理规则》的具体规定
山东省革委会 山东省军区


(一九七九年四月十四日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军区发布)


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发〔1978〕122号文件颁发的《无线电管理规则》,已翻印发给各地,现将执行《无线电管理规则》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作以下规定。
第一条 设台较多的单位要建立相应的无线电管理机构,并选派历史清楚、政治可靠、有一定工作能力和业务专长的同志负责日常工作。各级无线电管理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专职管理人员要专职专用,兼职管理人员也要明确分工,派出单位要关心他们的政治、思想、生活福利问题。


第二条 凡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不包括广播收音机、电视接收机),应提前一个月书面申请,并填写设置无线电台站申请书和无线电台站工作人员审查结论表,按照《无线电管理规则》第六条规定的设台审批权限办理审批手续。
设置两瓦(含)以下民用小型超短波无线电话机,设台单位应书面申请,并填写设置无线电台站申请书,按《无线电管理规则》第六条的批准权限办理。经批准设置的小型超短波无线电话机,中央、国务院和省直各部门所属单位,在济南市的由济南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核发使用证书,
济南市以外的,由当地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核发。使用证书有效期为三年。
单独设置收信机者,设台单位除书面申请外,应同时填写设置无线电台站申请书和无线电台站工作人员审查结论表。县所属单位由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地、市所属单位由地、市有关局批准,省所属单位由省有关局批准。批准机关应抄送相应的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由其核发电台执照。
设置各类无线电台站的批准文件,均应抄送有关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备案。
第三条 无线电台执照(包括无线电台站设备核定表)是合法使用无线电台站的证明。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按规定批准设置的无线电台站,必须在办理执照后方准使用。省、地区(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根据设台批件,每座无线电台站核发执照一张,有效期为五年。中央、国
务院各部门(交通部、民航总局所属单位除外)及其所属单位在我省设置的无线电台站,由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根据设台批件核发电台执照。
按规定装配在船舶、机车、飞机上的制式无线电设备,设台单位需填报设置无线电台站申请书和无线电台站工作人员审查结论表,分别由省、地区(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核发电台执照。
第四条 地区(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在核发电台执照时,应向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抄送无线电台站设备核定表。
无线电台执照或使用证书所核定的内容不得随意变动,如有变动,应重新申报;台站撤销或临时设台期满时,其电台执照或使用证书应及时向原核发单位缴销,如需延期使用,应提前一个月向批准机关重新申请。
无线电台执照,无线电台站设备核定表应按密件随同电台妥善保管,不得遗失;如有遗失,必须追查下落,并应及时报告核发电台执照的无线电管理委员会。
第五条 船舶进入港口时,除遇有台风袭击、遇险等特殊情况外,无线电发射设备未经当地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批准,不准使用(船舶导航雷达、港口无线电话除外)。船舶驶出港口后方可恢复使用。
第六条 需要报废的无线电设备,由使用单位做出技术鉴定,报请本系统省主管部门批准后,即可报废。已报废的无线电设备,由批准机关向有关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备案。无线电设备的销毁工作由使用单位的管理部门会同保卫部门监督执行。
第七条 大、中城市应划分无线电收、发信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应与城建部门密切协同,调查研究,共同规划,按照《无线电管理规则》第十八条的规定,将无线电收、发信区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在未正式划定前,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和城建部门对无线电收、发信区要做初步安排

第八条 无线电台站的设置环境应当符合安全保密的要求。无线电台站的发射功率、设备数量和工作时间,以能完成其担负的任务为限。固定无线电台站的台址,按照《无线电管理规则》第十六条规定的审批权限办理。
第九条 设台单位在选用无线电工作人员时,必须坚持先审后用的原则,由设台单位党委审查,报县级以上党委批准。无线电工作人员如有变动,应及时向有关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备案。
第十条 无线电通信人员必须遵守下列通信纪律:
(一)不准用明码或明语传递涉及国家机密的事项;
(二)不准使用核定以外的呼号、频率;
(三)不准与核定以外的通信对象联络;
(四)不准担负核定以外的通信任务;
(五)不准使用核定以外的传输方式进行工作;
(六)不准在机上练习发报或拍发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信号;
(七)不准私发电报或在机上私自交谈;
(八)不准在机上吵架骂人,无故中断联络;
(九)不准收听敌台或抄收敌台新闻;
(十)不准私自编用通信规定或代密。
第十一条 设台单位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如会议、值班、安全保密、工作日记、各种登记等),并切实贯彻执行。
第十二条 凡研制、生产无线电收、发信机整机产品(含无线电话机),必须经省电子工业局批准或由其办理报批手续。各使用单位在购买无线电台(含无线电话机)时,应有当地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证明;外省来我省购买上述设备时,也必须持有当地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证明。
第十三条 未经批准使用的无线电台站(含无线电话机),一律以私设电台论处,由当地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会同公安部门予以查封。设台单位接到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组)关于违犯《无线电管理规则》的通知后,应立即改正;情节严重者,要给予严肃处理。
第十四条 凡是报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的各种无线电台站,由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核,并下达批复文件;需报地区行政公署(省辖市)批准的各种无线电台站,仍由地区行政公署(省辖市)批准并下达批复文件。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行。过去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相符的,均以本规定为准。



1979年4月14日

卫生部关于直属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

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直属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结合部属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部属单位建立审计机构,是实行内部审计监督、建立健全国家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健全内部控制,严肃财经纪律,改善管理,保证质量,提高效益,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三条 部属单位设立与本单位财务机构平行的审计机构或职级相应的审计人员(以下简称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依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财经法规和规章制度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审计职权。


  第四条 部属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业务上受上级审计机构的指导并向其报告工作。


  第五条 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
  (一)参与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计划,卫生、教育、科研经费预算,基本建设投资、外汇、外资贷款、企业生产、财务收支等计划的制定及重大经济合同(协议)的签订。对预算、计划、合同的执行、成本核算情况,会计报表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
  参与制定本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及竣工验收工作。
  对本单位经营管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
  (二)对本单位预算外资金,基金的计划及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进行监督。
  (三)对本单位财产、物资的购置、管理、使用效益及增加、减少、报废等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四)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合理有效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对严重侵占国家和集体资财,损失浪费等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进行专案审计。
  (六)对所属单位主管财务的领导、财务主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和财务管理责任的调离审计。
  (七)办理单位领导、上级审计机构交办的审计事项。
  (八)宣传执行国家审计法规,制定单位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参与拟定单位有关重要的财经规章制度。


  第六条 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职权是:
  (一)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帐簿、凭证、报表、资金、财产、查阅有关的文件、资料等,被审计单位必须如实提供,不得拒绝和隐匿。
  (二)参加单位召开的与审计业务有关的会议和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会议。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并向有关单位和个人索取证明材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不得设置障碍。
  (三)报经单位领导批准,责成被审计单位纠正违反规定的收支,制止严重的损失浪费;并对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人员向领导提出追究其责任的建议。
  (四)对违反财经法纪的单位及有关人员,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分别提出没收其非法所得,处以罚款,扣缴款项,停止拨款等处理意见的建议,报经单位领导批准后,通知并监督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执行。
  (五)对阻挠、拒绝和破坏审计工作的单位,必要时报单位领导批准,可采取封存帐册,冻结资财等临时措施,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六)支持和协助单位财会、基建、物资及后勤等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按照《会计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履行职责。通报违反财经法纪的重大案件,表扬遵守和维护财经法纪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七)对审计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应及时向单位领导和上级内部审计机构报告。


  第七条 部属单位应根据审计工作任务的需要健全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相应数量的审计人员。凡收入(含经常性拨款。下同)在500万元以上或职工在1000人以上的必须建立审计机构;收入在200万元以上或职工在500人以上的可设审计机构或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其余单位根据情况配备专职审计人员。


  第八条 审计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的规定任免。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奖惩,事前应征得上级审计机构的同意。
  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或逐步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并保持相对稳定。
  按照国家规定,评定审计人员的专业职称,聘任专业职务,可暂按会计人员专业职称的评定办法。


  第九条 审计人员要积极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法纪和管理知识,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在工作中,应当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泄露机密,玩忽职守。
  审计人员依法行使审计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打击报复。


  第十条 部属单位审计机构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报告和重大案件的审计报告,应及时报上级审计机构。
  各单位上报卫生、教育、科研经费预决算,年度基建投资、外汇收支,外资贷款计划,企业会计报表及有关规章制度、资料等,应同时报上级审计机构,并抄送本单位审计机构。
  年度预算、决算、收支计划、企业会计报表应同审计报告一并上报。


  第十一条 内部审计工作的程序按准备、检查、评价和报告四个阶段进行。
  审计人员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审计对象和内容,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拟定审计方案,进行审计工作。
  视审计内容的具体情况,可分别采取送达审计,就地审计和其它方式审计。根据工作需要,可采取全面审计,专题审计,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
  审计中发现的一般问题,可随时向有关单位和人员提出改进意见;对于重要事项,应通过调查、分析、评价,提出审计报告。


  第十二条 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该单位的意见,作出的审计结论和决定,报单位主要领导批准后,通知并监督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执行。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如有异议,可在15日内向上级审计机构申请复审,复审期间,原审计处理决定应照常执行。上级审计机构应在接到申请复审文件之日起30日内进行复审。上级审计机构有权纠正所属单位审计机构不适当的审计结论和决定,对所属单位审计机构提出的正确合理建议,有权督促其单位领导及时处理。


  第十三条 审计机构应将审计材料整理归档,妥善保管。


  第十四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按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经济制裁、通报批评、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对直接责任人提请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颁发之日起执行,各单位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本规定由卫生部审计处负责解释。